《良宵引》琴:吴文光 箫:郑正华
“怎样弹好古琴?”是一个很普通又很值得讨论的问题。其关健在怎么“弹”和什么叫“好”。它是有相对客观标准的,绝不是“随”其自然,想怎么弹就怎么弹。从物理属性来看,古琴作为一件乐器,其规律与方法必定是遵循乐器的结构与振动原理,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,由浅入深、由易到难。墨子曾说过“百工从事,皆有法度”,可见在两千年前古人就说透了这个道理。
古琴在操缦之初开指之时,初学者应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,懂得运指的基本原理,通过练习,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则。明代琴家徐青山(上瀛)就提出了“弦与指合,指与音合,音与意合,而和全矣。”用今天的话解释,“和”就是音乐的内容,至高的意境。达到这个境界,就必须先训练好“弦与指”“指与音”的关系。实际上这两句说的是最初开指基本功的训练与循序渐进的程序。
初学者一定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习指法并运力自如。《黄莺吟》《秋风词》《湘妃怨》等小曲作为开指乐曲,也就是因为这些乐曲本身具有练习曲的性质和功效。使初学者通过这些“练习曲”的练习,得以右手“弦与指合” ,左手“指与音合”用正确的方法运指运力,按弦走音。使音色饱满圆润,能虚实自如,同时又熟悉了指法运行规则和弦与弦之间的音高音位关系。通过这些正确的基本功训练,为日后的提高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有初学者入门开指就想学某一首大、中型乐曲,甚至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下仍“日以继夜,永往直前”的坚持练习。其求学心情可以理解,但绝非上策。如果连古人说的基本“法度”都错乱了,就很难上得正道。因此,初学时没有必要去学高难度、高知名度的经典乐曲,并且在练习“练习曲”时也不可操之过急、急功求“进”。因为只有正确的、牢固的基本功,才是提高与发展的基础保证。可见,初学的“开指”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课。除了基本指法“勾、剔、抹、挑”的方法正确外,还须注意三个关键的基本要点:
展开全文
一、音高音准
音高音准是任何音乐作品及演奏演唱的主体,且必须符合音律体系的准绳。古琴的音高音位较其他乐器的距离大,音准的可容性大,很容易使弹奏者忽略其精确严格的音准。尤其在“二上二下”走音时,更须注意音准。
二、节拍节奏
节拍要准确,快慢松紧必须得当。尤其是大小附点、切分与切分或较复杂节奏时,尤其须把握准确。即使散板也必须是在承转合的结构中,在气息规律中进行处理,散板不能理解为“随意”“无所谓规矩”的拍板。一盘皆散决不是音乐中说的散板!其实处理符合气息松紧、情绪变化的散板要比处理固定时值的板拍更难。节拍节奏与气息气韵极其相关,掌握好节拍节奏的快慢松紧,也就掌握好了“气韵生动”的关键。
三、技术技巧
技术技巧是完成乐曲内容完美演奏的前提。某一技巧中发出的音,是前后一句旋律音中的一个音,这个音应与其他音连接自然无痕,构成一条完整完美的音乐线条。若“剔”的声音干涩虚飘、“掐”现噪音、“掩”出板声、“轮指”不清晰、快速“四连音”不匀称不干净、“滚拂”来去痕迹太显、快速度又快不起来、该连绵不断的音间而断链、音色平直无变化、音响缺乏线条的连绵等等,都是技巧不完善的原故。继而破坏了旋律的完整性,乐曲的内容与乐思情感必然受到影响。因此技术技巧是十分重要,也是前提性的一项训练内容。技术技巧不完善,要达到乐曲内容的完美表达或“气韵生动”是不可能的。
1937年出版的《今虞琴刊》上曾刊有三位前辈琴家的琴论∶“用律严取音正,乃入门必经之程序。为各派所同。功夫日进。指与心应。益以涵养有素。多读古籍。心胸洒然。出音自不同凡响。以达于古淡疏脱之域。亦各派所同也。何有于派哉。”〔徐立荪语〕“融会各派,取长去短……可使海内为一家,南北无二派。则吾国琴学之发扬广丈,殆可预期。”〔张子谦语〕“古琴之演奏,真能事者,必讲求极尽轻、重、疾、徐、抑、扬、顿、挫之妙〔查阜西语〕”这些观点揭示了古琴音乐的内核、与其他音乐形式所共同的本质,以及练习弹奏古琴的程序与哲理,值得我们在思考怎样弹好古琴时认真揣摸和领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